“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不应该把“雪顿节”翻译成“酸奶节”

—— 论民俗节日的翻译问题

  西藏地区的“雪顿节”按照藏语的解释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雪顿节也有别称“酸奶节”,但是后者显得过于世俗,而且任何一家酸奶厂都可能为促销自己的产品而搞一个酸奶节,不论是在西藏,还是在上海,或者在外国。

雪顿节被翻译为 Yoghurt Festival(酸奶节)

果然有一个“上海酸奶节”!

魔都这个“酸奶节”显然和藏地文化毫无关系

海报:第四届莫斯利安保加利亚国际酸奶文化节

海报:南非举办第一届国际冷冻酸奶节活动

  雪顿节时还会晒佛像、表演藏戏,于是,又被称为“晒佛节”或“藏戏节”,但是,这些活动都只是雪顿节的组成部分,用这些名称取代“雪顿节”都有以偏概全之嫌。

  因此,要全面表达雪顿节这个概念,还是音译而成的专用名称“雪顿节”最合适,它听上去高大上,而且很有文化特色;西藏地区寒冷,有很多常年积雪的雪山,因此“雪顿节”一名和“西藏”概念是吻合的;雪洁白美丽,也能带来正面的联想。

雪顿节被音译为 Shoton Festival

  当然,节日名称并非只能意译,如果节日名称的含义能够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也可以意译。“古尔邦节”的本意是“宰牲献祭的日子”,因此“宰牲节”这个译法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莫婉妮老师在论文中介绍了广西地区一些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翻译情况,有不少是意译的,也有很多是音译的。她在论文中说:

  对于部分民俗节庆或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常常难以找到英文中与其对等的物象,这种情况会造成人名、地名或物象名的不可译性。所以,在有关传统民俗文化、民族独有文化的翻译中,主要运用音译的翻译方式,来表达过于复杂或抽象化的文化内容。

  广西巴马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达努”(祝著),在英文中被译为“Danu Festival”或“Zhuzhu Day”。有些学者还根据“瑶年”这一民俗词汇,将其翻译为“the Yao's New Year”,这几种翻译都能较为清晰、鲜明地展现出达努节的东方意蕴。

  而仫佬族的民俗节日“依饭节”主要为祭祀与敬仰先祖依饭公爷,所以,英文中将其祖先名称“依饭”作为翻译的主要依据“Yifan Festival”,“Yifan Festival”可以使受众联想到仫佬族祭祀祖先的情境。

  广西京族传统节日“唱哈节”,是以“唱哈”(唱歌)为主要活动的节日,具有“请神听歌”的意思,唱哈节在英语翻译中也被音译为“Changha Festival”,或者根据其演唱的涵义被翻译为“Folk Songs Festival”。

  诸如此类的音译翻译还出现在彝族、苗族等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中,彝族跳公节(跳弓节)、苗族苗年节,都按照节日音译直接翻译为“Tiaogong Festival”“the Miao's New Year”。因此,对于存在较多活动项目或者其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节日,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中很难使用简短的意译英文词来表达地区民族的真正意义。只有通过音译法进行民俗词汇的翻译,才能准确地传达出传统节日的情境与氛围,才能起到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1】

  “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中很难使用简短的意译英文词来表达地区民族的真正意义”时,只能“运用音译的翻译方式,来表达过于复杂或抽象化的文化内容”,莫老师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无法使用简短的意译表达复杂的抽象内容时,音译是最合适的方法。当然,音译之后还需要解释,否则外国人是看不懂的。

  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是我也看不懂汉语“唱哈节”是什么意思,尽管这三个汉字我都认识,但也需要看解释,例如“唱哈”就是“唱歌”,但又不是简单的唱歌,还有“请神听歌”的意思。显然,汉语“唱哈(节)”本身就是音译,因为意译“请神听歌(节)”太啰嗦了,而且还缺乏民族特色,于是被音译为“唱哈节”。

  雪顿节和古尔邦节也是这样,也需要做一些解释,不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很多节日的外文翻译思路是很有问题的,例如把“端午节”译为 Dragon Boat Festival(在外国人看来是“魔船节”)或 Dumpling's day(“甜点节”),把“元宵节”译为 the Lantern Festival(“灯节”),“中秋节”被译为“Mooncake Festival”(“月饼节”),都是从节日的丰富活动中抽取一项,来进行意译,结果淡化了节日的其它活动内容,使节日显得单调而物质,没有文化个性,无法诱人去探寻其丰富的内容和内涵。

  不仅如此,生硬的翻译还可能完全扭曲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内涵。

  欧美国家的人把杜拉更兽(dragon)视为恶魔,杀死它的人被视为英雄,所以,外国人已经把划龙舟(dragon boating,dragon boat racing)视为驯服(tame)或杀死(slay)杜拉更兽的活动,和中国人划龙舟、过端午节的文化传统毫无联系,甚至背道而驰。(详见“端午节放假?别睡懒觉!出来保卫中国文化!”一文)

  中国的传统小吃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被英译为 dumpling,而 dumpling 实际上是一种甜点,或者面疙瘩汤。把“粽子”译为 dumpling 完全彻底地抹杀了粽子的文化和物质特征,是一个非常非常糟糕的跨文化翻译案例。(详见“端午节放假?别睡懒觉!出来保卫中国文化!”一文)

  非常值得中国人注意和学习的是,中国的邻国越南、韩国和日本都音译了自己的端午节:

  越南:Tet Doan Ngo(节,端午)
  韩国:Danoje(端午祭)
  日本:Tango no sekku(端午,节句)

  当然,如果能够用三言两语(两三个单词)说明节日的名称,也不是不能意译,例如“中秋节”可以被译为 Mid-Autumn Festival,而不一定译为 Zhongqiu Festival。

  中国的传统节日名称外译,不必追求统一意译或统一音译。跨文化翻译时,意译还是音译,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选择哪一种译法,最终是看译文是不是“最简翻译”:简洁明了的译文,往往会战胜啰嗦晦涩的译法。

  Mooncake 的字母数只比 Yue Bing 多一个,但是是意译,容易被外国人理解,综合下来,把“月饼”译为 mooncake 比较好。

  不过,在跨文化翻译时,凸显异域文化的“异”也很重要,因此,并非最简洁的音译有时也可能被选中,例如,即便有了比较简洁的意译“宰牲节”,但是多了一个汉字的音译“古尔邦节”仍然被频频使用。

(黄佶,2019年8月13日)

  【补充】“那达慕”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娱乐”、“游戏”,如果“那达慕大会”被意译为“娱乐游戏大会”,不仅啰嗦,而且彻底失去了文化独特性,所以,音译为“那达慕大会”比较好。(黄佶,2019年8月17日)

  【补充】莫老师在另一篇论文中写道:“‘炮龙’指的是舞龙、放鞭炮及其他炮龙节的活动,若将其翻译为‘firecrackers loong’(鞭炮龙),不能让西方观众了解炮龙节的真正含义。所以对这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可能会由于名词所存在的历史传承,或者名词本身具有的复杂意蕴,而导致翻译时的词不达意及理解错误问题。”【2】

  事物的名称,仅仅是该事物的文字符号。如果无法用名称里的三言两语讲清楚该事物的含义,都是需要做一番解释的,即莫老师在文中所说的“文外加注”。就好像“感恩节”,如果只看这三个汉字,中国人也是不知所云的,不知道谁感谁的恩,为什么要感恩。

  所以,firecrackers loong 这个词组“词不达意”是很正常的,仅仅这两个单词,也不可能传递复杂的含义。解决词不达意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加一个注释即可。

  也就是说,并非只有音译词才需要加注,不论是意译还是音译,解释性的说明都是需要的。有时不做注释,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早已了解这些事物、不需要做注释了而已,例如“感恩节”、“圣瓦伦丁节”等等等等。

  总之,加注释这件事没什么神秘的,也不需要慎重决定,只要作者或译者觉得有必要,就可以加注释,不必顾虑重重、思前想后,别人也不应该设置强制性的要求。(黄佶,2019年8月18日)

注释:

1,莫婉妮:广西民俗节庆名称民俗文化词翻译方法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四期

2,莫婉妮: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广西“炮龙节”为例,海外英语,2019年7月

相关链接:

端午节放假?别睡懒觉!出来保卫中国文化!

“创、省、异”:中国特有事物名称外译的三字原则(翻译也有经济学)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