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摘选

据统计,在欧洲有超过一千个英雄灭“龙”的故事

原标题: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误译及策略研究
——以“龙”和“dragon”的对比为例
龙妍,陆梦昕,英语广场,2023年4月

1,研究背景

  无论是 2005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国龙”的落选,还是作家贾平凹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记者专访时再次提出了“龙”的英译问题,都说明“龙”的翻译问题饱受争议,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张梅芳(2001)曾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在西方,原本具有积极美好含义的中国“龙”被翻译成代表邪恶的“dragon”,这是彻头彻尾的文化误读。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认同的影响,人们对该意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与寓意思想,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祝晶晶,2020)。……。因此,在翻译像“龙”这样具有文化意味的词语时,必须考虑文化对译文读者的影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便在世界上树立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

2,中国“龙”的现有研究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龙”进行了研究,有的是围绕着龙文化本身进行分析,有的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龙”和“dragon”两者之间的区别,后者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多。其中,“龙”的英译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龙”是否需要改译,大家众说纷纭。在学界与媒体中,关于以“龙”为代表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风波与争议从未停息(杜明业,2020)。

  有学者坚持将“龙”译为“dragon”,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体现在:首先,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翻译不会影响中国形象,是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另一种则比较消极,认为互译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其对中国文化有效输出的影响不可逆转。也有的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龙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国龙文化之精神内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部分网站试图为中国“龙”伸张正义,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

  然而,如何合理恰当地译“龙”,尚未形成定论。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大多研究局限于“龙”与“dragon”所代表的意象比较,也就是说,仅限于关注文化的静态差异,鲜有学者在语言实际应用中的差异方面做文章。因此,本文选取了“龙”与“dragon”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结合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理论来分析两者的文化差异、误译来源,探讨造成问题之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3,“龙”和“dragon”的文化差异

3.1 文化意象差别

  ……。

  综上所述,从文化意象的角度来看,中国和西方之龙内涵完全相反,形象上完全冲突,而西方媒体在英译的过程中毫不考虑这一点区别,从负面形象去宣传中国“龙”,进一步加深了西方社会对中国龙的误解。与其回避这个问题,不如坚守悠久的“龙”图腾文化,积极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消除此方面的偏见,更好地讲好中国“龙”故事,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友好交流。

3.2 文化内涵差异

  塞尔分析了强化文化叙事的具体内涵,并强调这一概念的基础在于隐喻,不同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人,虽然语言不同,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他们必然有一些共同点,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思维等角度来分析人之共性,这些共性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超越,而不同文化间交流也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需要交流主体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 (单波等,2007)。以隐喻为代表的相似替代是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信息传递的机制。“龙”和“dragon”这两个语言符号作为两种文化概念形象在各自语言体系中的投射,可以通过隐喻的交流方法更好地了解这一概念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具体内涵。但是十九世纪前后,跨文化解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龙”与“dragon”两者之间的互译受到了权力因素的干扰,不再是纯粹地跨文化叙事,而成为不同的政治权利博弈的一种工具。

  在漫长的历史中,龙从图腾崇拜演变为神话传说,再演变为皇权的象征,最后演变为一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沉淀在中华民族精神当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中国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思维。中国龙的每一个形态特征都有其具体内涵,比如鹿角象征长寿,宽阔的额头象征智慧和聪明。在中国文化中,中国龙代表了祥瑞、喜庆、团结、进取的形象,是吉祥与和谐的象征。“龙”所代表的和谐精神,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信仰,顺应自然中国古代皇帝经常称自己为天子,这是一种回应天意、与天和谐相处的行为,中国古代的创世女神形象也是人首龙身。除此之外,“龙”还具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比如“人中龙凤”就指人群中的佼佼者。

  然而,西方“dragon”是邪恶的化身。“dragon”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其文化联想意为生性贪财、凶猛可怕,常以守护珍宝的怪物形象出现。例如,用巨大的身体和咆哮守护金苹果的龙,用冰冷的眼睛守护金羊毛的龙,以及守护喷吐毒液的底比斯泉的龙。在 《圣经》中,龙被描述为魔鬼和撒旦,是上帝的敌人,是邪恶的化身,最终被英雄圣乔治杀死并根除。据统计,在欧洲有超过一千个英雄灭“龙”的故事。龙代表着强大的邪恶力量,最后以它们的死来彰显英雄的光辉形象。

4,对中国“龙”的误译及影响

4.1 误译的原因

  ……。

4.2 误译的影响

  首先,“龙”的误译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中国“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也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中国“龙”被译成“dragon”后,西方人认为中国人都是魔鬼的后裔,代表着邪恶和杀戮,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人抱有偏见,甚至敌视。回到中国“龙”在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落选的问题上来,正是由于误译,西方人认为它是邪恶的象征,使其最终落选。究其根本,是不了解文化差异的西方人将“dragon”误解为中国“龙”,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China's increasing chokehold on Britain
(中国进一步掐住英国的脖子)

  其次,“龙”的误译会带来文化入侵。屠龙器在西方国家使用已久,广泛应用于电影、童话、游戏等领域。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西方的“dragon”会因为长期的恶行而被英雄杀死。这些作品常常以一种歧视、诽谤和贬低的方式将“dragon”与“龙”等同起来。从长远来看,这会加深许多本就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同时,西方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中的变相表现,也会导致中国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拒绝传统文化。

5,解决“龙”误译的翻译策略

  要解决中国“龙”的误译问题,我们应把中国“龙”和西方“dragon”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词剥离开来,将“龙”回归到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确文化内涵上,并确定“龙”的正确译法。

5.1 准确翻译中国“龙”

  针对“龙”和“dragon”的互译问题,学术界有一种声音,认为这一概念互译已经流行多年,很多西方人已经了解互译过程中的差异,无须改译。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首先从翻译本身来看,翻译过程会有意无意地产生联想。这种联想,在文化意识中根深蒂固,具有不可避免的潜在影响。当西方人看到“dragon”的关联意象是“龙”时,他们会下意识地产生厌恶,尽管他们知晓二者内涵上的差异。

  其次,从民族文化形象重建来看,中国“龙”有自身内涵,是一种光辉形象,不应让“dragon”将其妖魔化,随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强大,中国人要奋力扭转这种不合适的翻译。

  一些中国学者则主张采用异化策略翻译“龙”,认为这样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国文化之特色,最为合适。首先,“龙”的第一个语音选项“Long”,虽然“Long”是汉语拼音书写的正确形式,符合中国人的拼写习惯,但“Long”的拼写与英语单词“long”一致。这可能会在书面和口头语言上造成误解,增加沟通的难度。“long”这个词有很多含义,这可能会引起语义混淆。……。

这不是一本关于“龙尾巴”的书,而是讨论“长尾理论”的书

  另一个音译是“Loong”,在拼音形式上加一个字母“o”,将其与英文单词“long”区别开来。这不仅符合 《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 中关于“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的规定,也符合英语中许多专有名词大写的传统。它可以代表中国龙的概念,并成为一种固有的形式,最终将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区别开来。

  目前,龙的译本“Loong”已经逐步在中西方社会中得到应用,例如,龙照电子,作为中国本土电子品牌,在西方文化中被翻译为“Loongjoy”。

  这种翻译法也广泛地应用于人名和姓氏当中。比如李显龙,翻译成英文为 Lee Hsien Loong,这一名字经常出现在国际论坛上,是新加坡总理;德国艾特手表改造厂推出了 2022 年度款手表“Loong”。……。由此可见,龙的翻译法已经有了质的改变,“loong”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翻译法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同时也能够让中华文化之内涵得到广泛传播,真正体现翻译之功能。

5.2 加强中国“龙”的文化自信

  2014年,在多部委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正式成立,2017年公布了四百余个中国文化思想术语的释义和英译,但“龙”被翻译为“dragon”,没有纳入到此次调整的范围。……。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用“dragon”来诠释中国“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比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弱化自身文化地位,站在西方的文化立场上来构建中国“龙”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这降低了跨文化传播的成本和难度,但负面影响随之而来,西方会因此对我们的文化产生长期的误解。这不利于文化传播,不利于在国际交往中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增强自身文化影响力的第一步便是树立文化自信。因此,“龙”作为中国的民族图腾,其翻译尤为重要,它关乎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为了实现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我们应该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前景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对不同的文化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自信要坚持开放之心态和胸怀,我们既要弘扬龙文化之内涵,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我们也要理性客观地去对待。

  在“中国威胁论”的冲击与外来文化的强势涌入下,中国人更应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传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6,结语

  面对纠正如此误译的重担,需要整个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现在,中国有权利大声疾呼,纠正这种谬论。中国“龙”与“dragon”之间的差异远比二者的相似之处突出,但不能因为存在差异就减损彼此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存在,因此,采用“Loong”等语音词语作为英译,不仅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利于保证顺畅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龙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陆梦昕,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多模态话语分析。

(黄佶编辑配图,2023年5月23日)

相关链接:

专题:2024 是 Loong 年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