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 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文摘

纠结于 Dragon 和龙历史上的多样性,对当代中国并无意义

原标题:龙之正名:不是“Dragon”,而是“Loong”!
江海舟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知乎,2024年2月16日

  龙年伊始,“龙”崭新的英文翻译冲上热搜,很多地方“龙”不再是之前大家熟知的“dragon”,而成为“loong”,引发一众喧嚣。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深知“龙”这种神话中的动物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虽然,会有学者故作理性地说,在中国历史上,龙的意义本身就是不稳定的:

  从上古时期条状蜿蜒威力巨大的神性动物,到神仙的坐骑与祭祀功曹,又到沟通天地的神权象征,最终被垄断在帝王手下,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直至近代,辛亥革命之后,“龙”被当做愚昧的封建产物,从而备受批判……

  这些在学理上都是事实,然而,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在当下,“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联系海峡两岸、港澳地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文化和精神纽带, 可以说,龙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华及华夏子孙的象征。

  这个词的翻译分量,当然就与其他词不一样。

  又会有人说,哎呀,“dragon”这个词在英文语境中也并非只是邪恶的象征啊!

  是的,“并非只是”,但是这句话的隐含义就是,绝大多数情况下,“Dragon”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

  在传统西方的理念中,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带着飞翼的怪物,用来形容“凶暴之人、悍妇”。

  ……,“dragon”这个词糟糕透顶,与“龙”除了身材相近,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

  语言终归是为当代人服务的,之前怎么变化,那是学者们自己的事儿,对于大众来说,我们就是要“实际一点”——只需要搞清楚其实用意义究竟是什么就够了。

  譬如有人说你“衣冠禽兽,道貌岸然”,然后学者在旁说,哎呀,你别生气,这“衣冠禽兽”最初是指人穿戴整齐、举止优雅啊!这“道貌岸然”原本是说人穿着整肃,气质稳重啊!

  ——难道需要知道这些吗?我觉得,你只需要知道,此时此刻,他这话是在骂你就可以了。

  因此,纠结于“Dragon”和“龙”历史上的多样性,对当代中国并无意义。

  ……,只要龙还与“dragon”这个词相联系,就难免被误解、被厌恶。一些网友认为我们应该勇敢地顺延“dragon”这个名字,争取让西方人对这个词改观——这种想法可能真的过于天真了。

  因为我们很难改变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约定俗成、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据说可口可乐(CocaCola)在刚进入中国时,还有个译名叫“蝌蚪啃蜡”,按照以上网友的观点,只要产品过硬,即便是这个名字也无法限制其流行——但是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感觉到这两个译名会给产品造成怎样的影响!

  所以,“dragon”这个名字,的确不适合与“龙”相联系了。

  正如,“Trump”没人会翻译为“特狼普”;“Obama”也不会在官方写作“懊粑麻”;而“Hillary”如果写作“稀拉里”是相当失礼的。

  ……,“dragon”一词带有太多的负面文化传统和政治偏见,的确不适合作为“中国龙”的英文译名——假设有一个民族叫“Erlong”,如果我们的翻译者将其翻译为“恶狼族”,试问中国的民众会如何认识这个群体?即便再怎么着力塑造他们友善的形象,恐怕绝大部分民众对其都不会有什么好印象——此时,倒不如翻译为在汉语中并无文化负担的“厄朗族”。

  那么,与此相近,新近登场的“loong”是否是“龙”更好的译名呢?答案是肯定的。……。“loong”在原本的英文语言环境之中并无其它干扰意项,文化理解上几乎没有负担,这样,“loong”的解释权可以更好地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数百年来,英语国家在文化的霸权主义,使得我们在文化交流上几乎总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对“龙”的新译名,则可以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部分,是突破西方文化霸权封锁的必要选择。

  ……,中国一直以来秉持睦邻友好、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难想象其他国家在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巨物一般的国家之时,心中的疑虑。正如一个身高两米,体重一百公斤的彪形大汉,站在一众小朋友中间,说:我很友善哦,我可不喜欢打架哦,我们可以做朋友啊!然后绷着遒劲的肌肉,和善一笑。纵然,大汉本来真的很善良,恐怕其他小朋友一时间也不是那么好接受。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中国人有时会说“十三亿中国人很生气”——这个话本身就很有威胁的意味。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国际形象的塑造,所以,国家与民族的象征“龙”的宣传更要慎重。——“dragon?”别人一听,眼前顿时就浮现出那个压迫感十足,凶狠残暴,浑身硬邦邦疙瘩的飞天大蜥蜴一般的形象。中国人居然说自己是“dragon”的传人?太可怕了……在文化交流之中,我们需要站在别国的角度去换位思考问题。所以用“loong”,当然可以更好地传递其内涵信息,避免大批英文读者对中国审美价值取向的误解,更准确传播我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当然,中国文化的重新阐释并不是说我们改变一个翻译那么简单。要真正建立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改变“龙”之形象,推广“loong”之文化,那就要文化工作者们更进一步的努力了。在《Coco》(《寻梦环游记》)之前,我们谁能知道墨西哥有个“亡灵节”,并且需要用金盏菊铺成美丽的道路引导家人归来……在《火影忍者》和《海贼王》之前,世界对于日本文化的认识也是模糊一片……在《龙珠》之后,国外对“孙悟空”的认知,更多就是那个发型“蓬勃”的小子……在李小龙的电影之后,中国人就是“功夫”的代名词,仿佛这片大陆上,人人都会功夫……这才是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创造极具吸引力的通俗新潮文化形象,融入别国年轻人的成长与生活,让其真正体验其魅力,比如我们要创作以“loong”主题的电影、动漫、游戏(正如风靡世界的《原神》),吸引他国的年轻人,只需要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就可以创立真正的“loong”之文化。

黄佶编辑配图,2024年2月20日)

广告,黄佶,2023年10月

相关链接:

专题:2024 是 Loong 年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四十三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学者论译龙:

  跨世纪的先见之明:中国学者论译龙(1980年 - 1999年)

  绝无仅有的异口同声:中国学者论译龙(2000年 - 2005年)

  译龙风云拉开帷幕:中国学者论译龙(2006年 - 2014年)

  大多数人选择 Loong:中国学者论译龙(2015年 - 2023年)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